王国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驻中国首席代表。
王国文先生在物流领域有近30年的管理经验和研究经历,在促进中国物流届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美国领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和资源引入中国,与中国物流实践相结合,在物流产业政策、区域物流规划、仓储规划运作与战略、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供应链优化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获得中美物流界的一致认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远远不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新技术、新能源的革命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
近日,王国文先生关于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变革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王国文看来,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经处于不得不变的窘境,变革是必然路径。
那么,“互联网+”以及新技术、新能源革命给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哪些影响?面对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美国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带着这些大家都极为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王国文先生,请他进一步分享关于我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变革的深刻见解。
记者:您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前沿理论的研究,并与中国物流实践相结合。当前,“互联网+物流”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级战略。在您看来,“互联网+”给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王国文:21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特别是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来说,经历了前所有未有的变化发展,物流逐渐向供应链领域全面延展,传统的贸易、运输、仓储等物流环节,都被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范畴。目前,中国的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不高,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变革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大行其道,其影响力几乎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神经末梢。具体到物流层面,从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到物流企业自身,整个物流系统都被纳入到“互联网+”的影响范畴,传统产业与新经济无缝结合,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如公共物流服务的互联网化,很多技术提供商正在开发货运版“滴滴”,进而形成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整合平台。其模式为货物托运需求提示会被推送到附近的卡车司机手机上,由司机选择合适的货单,这样可以通过货运信息的有效对接降低货车的空驶里程,提高运输效率。
对于供应链的影响来说,供应链的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回收等主要流程,将与互联网紧密连接,为C端用户所驱动,进而实现供应链运行方式的重构,将推动扁平化供应链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云计算手段在供应链服务云平台的应用,推动大数据以其强大的信息分析能力打造精准供应链,以物联网推动供应链向全面的智慧供应链迈进。
制造业领域内新出现的C2B模式就是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互联网化的具体体现。该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颠覆了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定制式敏捷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及用户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比传统模式平均高近10倍。
小米的成功就是C2B改造手机行业的一个典型案例。小米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供应链倒逼再造,通过设计众包、社交化沟通、大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实现个性化定制,以及精益供应链下的快速响应能力。
记者:您在公开演讲中曾明确表示,“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新技术、新能源的革命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近在眼前。”那么,目前物流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能源有哪些?对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国文:在物流领域,这里所讲的新技术主要是指物联网技术,如感应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卫星通讯导航、区块链技术等;同时还包括车辆改进技术,如车辆制造技术(轻量化车身、模块化制造)、车辆低阻技术(低阻力车身、低阻力轮胎)等。新能源方面则主要指环保、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如燃料电池、油改气等。
新技术、新能源的出现,给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主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方面的变革。一方面,无线射频识别、卫星通讯导航等技术的应用,让大数据在以对数级、成千倍地增长。面对海量的数据,物流企业很难对它们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这就对企业的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大数据的应用,也可以使企业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从而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企业带来利润。如通过准确、高效的信息处理,可以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率进而作出正确的市场决策;另外,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优化物流配送线路、优化仓库储位、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技术的变革,推动着我国的物流与供应链不断向绿色化方向迈进。通过油改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车辆改进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供应链管理效率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构建绿色环保供应链的重要性,并将绿色理念贯穿整个供应链过程,如尽量使用可持续循环材料的产品、采购更多建立在减少能源消耗上、更好地监控制造流程、要求和有环保经验的供应链伙伴合作等等。
关于物流与供应链绿色化的变革,《重新发明火——新能源世纪大胆的商业解决方案》一书有所涉及。该书作者提出了交通、电力、工业、建筑四大领域的新能源解决方案,其中在交通物流领域,从工具的变革、到高效地利用、再到燃料的改造,以及我们现在正在推行的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构建等都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推动交通物流实现彻底的绿色改变。
记者:面对“互联网+”以及新技术、新能源革命带来的冲击,您认为我国物流企业该如何应对?
王国文:首先,密切关注、主动适应一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活动的数据化、互联网化和物联网化。物流企业要主动适应技术变化的现实,因为变革就在眼前。如果你没有成为“互联网+”、“物联网+”的参与者,说明已经落后于时代,优秀的企业则可以凭借技术优势领先同行,获得超越的竞争优势。
其次,以物流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应对制造业的扁平化趋势。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讲,生产企业互联网化之后,企业的大平台变成了一个个小的创造主体。企业自身的模式变革,把内部金字塔的架构变成了一个扁平的架构,所有的企业资源在所有的范围之内是完全可以相互竞争和利用的。这样的话,一个企业从百亿的量级可以顺利跨入到千亿量级,也就可以带动万亿级创新创业集群。也正是由于此,李克强总理非常肯定这种模式的变革。
第三,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分享经济模式,参与以城市为单元的共同配送,有效应对和化解电子商务带来的碎片化。电子商务的爆炸性增长,产生了巨量的物流需求。这些物流需求使得已经非常碎片化的物流更加碎片化。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共享配送资源,通过第三方平台分配业务资源和收益,最终形成人人参与配送、车车参与配送的共享经济格局。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优步。该模式的出现,把中国30多年来形成的出租车体系彻底打破,从商业模式到制度创新,可以看出技术的力量。相信优步的模式最终会扩大到所有物流领域。
第四,抓住物流领域绿色革命所带来的新机会。绿色交通物流革命,涉及车辆技术、燃料、线路规划设计、运营技术等方面,包括车辆的轻量化、电动化、油改气等。在大的交通运输体系中,要多关注多式联运发展的商机。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倒闭了两三千家陆路运输企业,但是过去这些年来,美国多式联运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主要源于多式联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发布的报告,原来做陆路运输的企业都在跟火车联运竞争,因为配送的时间周期增加的不多,但是成本可以节约30%,碳排放的效益可以提升65%。目前,我国正在花大力气研究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问题,这里面既包括铁路与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也包括路网与运营分离等体制机制创新。我预计,中国多式联运的商业机会将在五年内大量涌现。
新技术、新能源革命对物流的影响和冲击是多方面的,上述四点对策远远不能覆盖所有领域。未来的产业集群,实际上将以先进技术集中度为标志的“知识域”形态出现。互联网会造成一个扁平化的格局,但是数据的聚集会改变整个商业利益的分配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之下是没有赢和输的,是赢者通吃的模式。对整个物流行业来说,我们必须在做地上事情的同时,考虑天上的变革。
记者: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在促进美国乃至全球的物流与供应链发展上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请您介绍近年来的主要工作。美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王国文: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是总部位于芝加哥、在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个人和企业参与的行业组织,最早可追溯到“全美实物配送协会”(成立于1963年)。1985年,协会更名为“物流管理协会(CLM)”,这是由于协会的服务内容从狭义的运输和仓储发展到更广泛的物流领域。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表明了从物流到供应链合乎逻辑的演进。这标志着美国乃至全球物流全面进入供应链时代。
实际上,中国物流业现在所做的事情,基本是美国物流界10-15年以前开始做的事情。我们今天提倡大力发展“互联网+物流”,实际上是CSCMP在2000年年会上所讨论的主题——“重新定义物流.com”, 讨论的核心就是“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革命性影响”。当时,很多美国企业已经实现了所有操作流程的互联网化;CSCMP 2001年年会的主题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中国叫做“两业联动”。这个主题强调的是物流公司与物流公司之间、特别是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起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当时,美国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而目前中国物流外包的比例还仅在50%左右。
纵观美国物流行业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我认为最值得中国企业关注的是其务实精神。CSCMP每年的年会之所以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议之一,是因为大会一直在关注行业的变革,关注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论,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在会员中分享。
当然,中国的物流业在不断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物流、大数据和智能应用领域。但关键问题是,我们对底层技术的开发和把握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供应链基本流程考虑,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回收和执行这六个主要环节中,计划环节是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短板。其中,需求预测能力、供给和需求的协同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尤为偏弱。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企业在这三方面的能力表现:
1.需求预测能力。在物流与供应链越来越重视前端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广泛地采用网络规划设计软件、大数据分析预测、全过程库存优化管理等技术,在供应链全过程实现模拟仿真设计,提高预测准确性,实现了全过程最优规划。
2.供给和需求协同能力。主要将订单拉动作为整条供应链的动力,跨国企业会将订单均匀分配到所有环节,实现约束理论下的效率最大化。
3.管理库存能力。库存的集中管理、提高库存流转效率、将库存管理系统(WMS)同生产与运营计划(S&OP)、订单管理系统、产品交付系统有效连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交付的情况下,将库存管理与线上订单和快递交付系统有效连接,成为加快现金周期的关键。
反观中国,特别是最近几年,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均投入巨资自建物流体系,这使得整个物流行业难以提升整体物流效率,中国成为世界上综合物流成本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物流产业的集中度低、共享程度低,使中国在国际上难以出现有超强竞争能力的物流巨头。因此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