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仓储管理流程里库存管理问题一直是各大物流企业所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库存周转率高,意味着成本有效降低。这样可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度的最快速和有效的办法。
在制造型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几乎都会涉及一个焦点问题:库存管理。库存是一个公司运营的关键数据,库存管理水平的高低因为直接关系企业的现金周转,因此可以说掌握了企业的命脉。在因为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竞争加剧导致存货积压、减值时,制造企业反复地强调要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加快流动资金周转率。可是,仍有不少制造企业单纯地将“库存管理”和“管理仓库”看成一件事,以至于库存管理成为了一个一直被看重,却始终难以难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真正改善企业的库存管理,实现库存优化呢?近日,杭州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如何提高库存周转率”的库存管理课程。该课程系“订单交付能力”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挖掘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常见及特定的难点、痛点,分享数十年为制造企业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之经验,帮助制造企业找到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库存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正视“存货负债观”
专家在课程上提醒所有企业管理者正视“存货负债观”,他指出“能够产生销售收入的存货才是资产,否则所有的存货都是负债”的观点,认为企业应当为销售而备货,而不应为补充库存而备货。同时针对与库存关系最密切的采购环节,讲师详细介绍了供应链的长鞭效应。他指出,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采购作业成本逐渐被忽略,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适当或者需求不明确的采购订单,而这些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一种负债,是需要加以控制的。同时,鼎捷讲师还建议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存货处于未加工状态,以控制存货成本。
在此次课程上,讲师以上述观点为理论基础,辅以生动的案例,针对制造企业常见的“高库存高缺料并存”、“库存周转率差”等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得到了企业学员的广泛认同。
提升库存周转率改善库存管理水平
对于衡量库存控制水平的标准:库存周转率,制造企业并不陌生,它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效率的综合性指标。每个企业都会关注库存周转率在一定时间内的走向与变化。但仅仅关注库存周转率是不够的,将库存周转率与对客户的及时交货率相结合来观察,对于解读库存周转率更加有意义。举例来说,要想保证及时交货,理论上就必须提高库存水平;而如果不能保证及时交货,延长销货成本形成时间,也就是延长物料在库时间……所以,只有把库存周转率与及时交货率结合起来考核,这个指标对于企业而言才是有意义的。
可以量化就可以管理,可以管理就可以改善。在解析改善库存管理水平的问题上,讲师详细分析了一个案例——曾经有这样一个客户,他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际专业照明公司。生产环节的工序比较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又比较快,所以导致截止目前物料号有17万之多,仓库里也堆满了大量库存。老板一直想降低库存,但是物料太多,不知道如何下手。在提升库存周转率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将库存周转天数为衡量指标,以减少一半的原料库存周转天数为短期目标。我们都知道,存货周转越快,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就越快,这样就会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但如何实现呢?鼎捷将行业数据与该客户历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客户的库存周转天数远多于同业者,且随着营收成长,存货情况持续恶化,营利被存货逐步侵蚀。在为该客户梳理库存管理的过程中,鼎捷指出在所有存货中,原料的周转状况最差、原料的库存金额占比最大。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材料的库存周转改善空间最大,可能带来的效益最明显。而接下去一步就是分析究竟是哪些原料占据了大部分的库存金额,却没有被有效地转化。
最后,针对该客户过于保守的存货策略,提出了精进方案。首先,提出针对现有原物料进行合理分类,并针对不同分类制定相应的存货策略,借此优化物料计划,在保障物料的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减少经常性囤积;其次,将调整后的存货策略以系统参数的方式维护在物料信息档中,便于物料计划相关人员参考,并制订完善的更新和维护机制,确保存货参数不断精进;然后,完善ERP系统的单据及时性和准确性后,通过系统进行物料净需求的计算。减少人为干预导致的错误风险;同时,随着库存的减少,企业要采取措施来补充库存。因此,也为该客户提出了补货策略:定期补货策略,也就是规定补货时间。一般是确定两次补货之间的时间间隔,只要第一次补货时间明确,以后各次补货时间也就确定下来了。
提出的这种根据物料设定的补货政策,能够确保适时适量供应,保证了该客户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供应所需的材料。当然,也避免了因为不适时、不适量造成的生产停工待料,影响订单的准时交付,影响企业的营收;抑或是过度占用了存货空间和资金,影响库存及资金的周转,造成企业经营的负担和风险等诸如此类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