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方式来看,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如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储运总公司等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实现了从传统物流行业不断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
第二类是新兴的物流公司。这种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是在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和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此类公司大多是私有或者合资企业,其业务地域、服务和客户相对集中。由于这些公司的根基不深,经营规模不大,它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集中利用自己的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由于新型的组织结构,进取向上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这类企业的效率相对较高,发展速度很快,它们一般都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经营理念,机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是物流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天津大田、北京宅急送等。
第三类是企业内部物流公司。很多大型企业受传统观念“大而全、小而全”的概念影响,都是自办物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分工层次的提升,企业为了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增强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开始将原来自有的物流部门从企业中独立出来,利用原公司的客户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客户网络,帮助新成立的物流企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开拓其他客户资源,逐步成为独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等。
第四类是外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
2、国内第三方物流的市场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实现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13.5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2009-2014 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17.18%,反映了我国物流总需求增长强劲(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其中,第三方物流更是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中国第三方物流收入为610亿美元,而到了2013年中国第三方物流收入已经达到了1274亿美元,是2009年的两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0%。
但是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据一些行业观察家估计,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有相当于4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欧洲潜在物流市场的规模估计约为9500亿美元,与之相比,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3、面临的障碍
现代物流服务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一方面,企业需要投资布局业务网点,配套业务执行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在仓储等配套服务方面也需要占用企业大量资金。此外,为持续保持业务竞争优势,现代物流业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资讯系统的引进、研发和维护,从而构成了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
现代物流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技术、仓储自动化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服务。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及网络化高速发展的当代,技术发展直接决定了物流企业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物流技术的自动化、运作的信息化、流程的智能化都对物流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高科技技术的掌握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
现代物流服务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竞争,集中地体现为能否凭借良好的服务与品牌获得优质客户的信赖。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商的要求较高,需要物流服务商具有良好的品牌声誉、丰富的行业经验、高效的运营系统、广泛的业务网络。物流服务商只有通过客户的相关认证,达成与客户的初步合作意向,运营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客户认可之后,才能逐步赢得客户更多的服务外包,并且通过不断延伸服务链,实现自身与客户信息系统的对接,最终成为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和价值同盟。此外,为避免高昂的转换成本,客户不会轻易更换物流服务商。由于难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客户充分认可,较大程度上制约新进入者介入特定物流服务领域累积客户资源。